阅读历史 |
背景色:字体:[很小标准很大]

第197节(2 / 3)

加入书签

想想沈瑄看过给予的肯定答案,孟清和瞬间有了底气。

不用怕!

没什么好怕的!

一切照实说就行!

迈步走进西暖阁,孟清和深吸一口气,纳头便拜,“臣孟清和,拜见陛下!”

暖阁的门关上,掩去了孟清和的背影,也隔了绝室内外的声音。

两名内侍守在暖阁外,数名羽林卫和金吾卫在殿前走过。天空中又聚集起了层层乌云,朔风自北起,很快将席卷整片草原。

王府外,沈瑄驻马回首,张辅行至跟前,顺着他的视线看去,好奇问道:“子玉在看什么?”

“没什么。”沈瑄牵着马缰,轻磕一下马腹,马蹄哒哒踩在路面上,由慢步逐渐加快,只给张辅留下一个背影。

张辅甩甩马鞭,仍是一脸的不解。

永乐帝元年十一月癸巳,暴雪夹杂着冰雹,席卷了整个北疆。

顺天八府,大宁,宣府,蓟州,皆被冰雪覆盖。山西大同等地也遭暴雪侵袭,辽东等地受灾害更甚。

汉王朱高煦上表,奏暴雪骤降,宣府受灾,草原更甚。近日多见鞑靼游骑刺探边镇,伺机虏掠村堡,已有多处乡民遇害。

“儿臣叩请,调开平,宣府,大同边军出塞,灭除贼患。”

上表之前,朱高煦和郑亨已分别带兵驱逐过鞑靼骑兵,可惜效果不大。

天气恶劣,能见度太低,鞑靼骑兵深谙游击作战的真髓,盯准一个目标,趁边军换班轮值时偷袭,打不过就跑,得手了更要跑。分散作战,来去如风。

边军见到狼烟,刚到时候,人早跑没影了。看着一地狼藉和死伤哭泣的百姓,气得骂x,却总是逮不住他们。

最先动手劫掠的是鞑靼,很快,瓦剌也加入了抢劫队伍。

宣府告急,朱高煦上表,郑亨上疏。

甘肃同样告急,总兵官何福奏请出兵,据言,有确切情报,鞑靼塔滩部落首领龙秃鲁灰等在不老山密谋,欲寇宁夏。请皇帝恩准边军出塞,先发制人。

朱棣没有马上准奏,而是严令边军加强戒备,谨防此为声东击西之计。

鞑子寇边,都是哪处粮草最多先抢哪,宁夏虽是重镇,油水却远不如大同和宣府丰厚。

鞑子放出消息抢劫宁夏,怕没有表面上这么简单。

何福的奏请没有得到批准,朱高煦自然也没能让老爹点头。

不批归不批,朱棣却没打算对鞑子客气。诏令发到边塞各卫,指导思想是,大体上以防守为主,遇上特殊情况,自己看着办。

作为朱棣的亲儿子,虽然偶尔会被老爹忽悠得找不着北,但在大部分时间,朱高煦的政治和军事嗅觉还是相当敏锐的。

自己看着办?

好,那就自己办。

朱高煦当即下令,实行坚壁清野,将附近村屯皆调入堡垒,堡垒守不住的,全都搬进城池。

“不给鞑子一粒粮食!”

同时,将从开平卫运来的火雷送上城头,冲要之处的堡垒也少量装备。

大雪漫天,呼口气都能结冰碴。

火铳不好使,火炮也减少了威力,火雷却能炸响。开平卫杂造局的工匠对火雷进行了改良,用在守城和守卫堡垒上,威力更强。

一番安排下来,郑亨不得不感叹朱高煦此举的高明。

鞑子寇边,为的就是抢粮。

实行坚壁清野,让鞑子一粒粮食都抢不到,白跑一趟,趁其疲累之时派兵奇袭,以火雷和火箭杀伤,实乃妙计。

“殿下高明!”

朱高煦摆摆手,“此计非孤所想。”

“是何高人?”

“是……反正不是孤。”朱高煦话说到一半,想起某人在信中透出的意思,把到嘴边的三个字又咽回了嗓子里。

兴宁伯想低调,身为挚交好友,应当体谅。

朱高煦不愿意说,郑亨也没有再问,只建议给何福送信,将此法告知,无论采用与否,都尽到同僚情谊。

“此信当由殿下亲笔。”

朱高煦没有点头,反而将这个送人情的机会推给了郑亨。

“孤奉命备边屯田,同宁远侯递送消息之事,还是交由武安侯更为妥当。”

郑亨眼中闪过瞬间的惊讶,朱高煦却没再多言,告辞之后,亲领麾下到城头巡防。

站在城头之上,身上的铠甲挡不住朔风,大红的斗篷在风中狂舞。头盔的三角小旗被狂风撕扯,大雪和呼出的白气在眉睫上凝上一层白霜。

朱高煦握紧拳头,遥望远处,目光似穿过层层雪帘,看向了草原的最深处。那里有鬼力赤和马哈木的王帐,有鞑靼和瓦剌的部落牛羊。

推辞郑亨的好意,他有挣扎。但比起拉拢边关守将,争取父皇的信任和器重才更加重要。

朱高燧在大宁期间,受到了很大的触动,进而影响回到了朱高煦。

在同孟清和的书信往来中,朱高煦的思想和行事也开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