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74节(2 / 4)

加入书签

相公们说话比曾大好听多了,不过意思是一样的。皇帝倒有点赞赏曾大没有避嫌的谈到南海贸易的事情,这个立场很正确!皇帝呷了口茶,又道:“你接着说。”

曾大说了“敌”说了“我”开始说“兵”:“陛下!兵法的事情,臣不了解。不过军队吃空晌,骚扰地方,战斗力很差劲,这个事情,是大家都看到的!如今承平日久,就说枢密院里,有多少人曾经打过仗?最有经验的也就是二十几年前做过百夫长千夫长打过边境小摩擦,嘉奖上来的。这个战备的经验不足。让咱们这些将领带领上百小队血战,的确骁勇,可是这和调动整国实力的大战进行战备,这不是一回事儿。这样的大战经验,太祖太宗的时候我们有过,现在已经百年了!这个时候就算是懂兵的,也有些纸上谈兵!”

皇上皱了皱眉,这一点政事堂倒没人说起。文人指责武人不会打仗,这话听着就有点荒谬,轻而易举的就能被驳斥个“you can you up”。可是说的不对么?说的对!因为几十年内本国真没有打过仗。这也没什么……“未出茅庐而知三分天下”的人才,这世上是存在的!可是这样的人才有多少?本朝的枢密院里有没有?那简直就是一个几率问题了。

曾大缓了口气仔细劝:“收复十六州,大家都想!但是一动兵戈,这是牵涉了整个国家的命运!再仔细都不为过。不管打还是不打,都不能一激动就下决定!”

皇帝听曾大这意思,虽然说了“打还是不打”,可是字里行间,还是偏向于“不打”的。“不打”的意思是“不现在打”。国家正是快速发展的好时间,出点成果,多积累些,足够强大了,甚至随便在边境上走一圈都能把人吓趴下了。这就是所谓的“仁义之师”“不战而屈人之兵”。

皇帝这样想了,也觉得心情比较平静了。这些日子被主战派忽悠的“我国强大,就该趁势而起,建立不世之功勋”的激荡心情,也和缓下来。他不由得称赞曾大:“卿真是老成谋国之士。”

曾大可不敢认这话。他苦笑了一下:“天下才智之士多了,只是我幸运,得到了和您直接对话的机会而已。这见解并没有什么了不起的。”

皇帝只当他是谦虚。

曾大不是谦虚。曾大说:“陛下,若说‘知兵’,朝廷中央的人,不如地方带兵的人。我觉得,您可以适当召人回来,也好知道军队的真实情况,再做判断。”

皇帝听他这么一说,不由得心中一动:他还真想起一个人来。皇帝想到现在朝中武官主战,文官主不战,这局势……皇帝他看了一眼曾大,不知道怎么就感觉,对方好似有点像三国时那位著名的“鲁子敬”了……

政事堂隔天传出诏文,令在西北驻防的东方昆进京。

朝堂震动,一半的人都在悄眼打量主政的西门宰相。另一半人急着整治家奴,缩减日常开支,连宴会都不敢去了。大家都在暗中猜疑,难道朝堂的风向,又准备变上一变?

东方昆是何许人?

东方昆是十几年前先帝的丞相。此人少年贫寒,读书如饥似渴终于得中。此人做地方官,兴修水利,得到了当时宰相晏殊的推荐进入中央。然后三次被贬斥三次被重用。他第一次被贬是因为他领衔斥责太后干政说您老该颐养天年让皇帝管理朝廷了。他第二次被贬斥是宰相吕易简和皇后不和于是送了天子一对美人天子废皇后,此人再次领衔劝诫。这两次被贬后不久,就又被重用。他第三次被贬斥,是因为当面劝皇帝:您生不出儿子干脆立个“皇太弟”,这一次贬到了边关几十年……

东方昆在被贬边关的时候,干脆摇身一变,认真做起了武职。他组织过收复战役,在边境抢建新城向前推进了己方战线,他还关注过大规模兵役制度,提拔众多后辈名将。武职做的像模像样!更稀奇的是他不主张打的战役就失败了,他主张打的就能成功,可以说很有些战略战术的眼光。

后来朝廷四处战火起,兵费大规模增加,整个国家一下子显出了衰弱疲弊的本质。先帝下令把边关的一群将领拉到中枢,又把原先的宰相吕夷简彻底踢走。东方昆就做了宰相,就大力提拔自己人,尤其掌握了言谏台阁。他提出整顿吏治为核心的改革措施来,当时炸的朝堂失声:裁员!

东方先生认为,满天下官员,半数都是占着茅坑不拉屎的,这样的人物没有别的办法,请走!国家的福利政策荫萌?太重了!你们多大功劳,就敢享受这么多钱。削减工资!消除待遇!考察吏治!整个用人提拔的方案都得改!从前的组织部官员都是废物!

东方昆推行了一年。当时“物议沸腾”!无数人把弹劾的折子递到御案上。最开始是零碎的为自己申辩的声音,最后是几乎整个官宦阶层的高中低声部大合唱:东方昆必须走!啊(dao+)啊(sao)~啊()啊(i)啊(sao)!东方昆必须走!啊(sao)~啊()啊(dao+)啊(dao+)啊(dao+)!

东方昆当了一年宰相,再次被贬到犄角旮旯去。他的小伙伴们也都让打发了。如今新皇上台,又已经数十年。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