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23节(3 / 4)

加入书签

去城中找工作并没有多麻烦,长安城比她想象中的繁华,对于工人的需求量也很大。而且拜着她自己所赐,她跟刘绣在身份上也没多被刁难。

因为在五年前,她就因为感到妇女找工的艰难,于是在各种慈善会所办的福利机构规定,凡是来打工的女子,一概不要身份证明。

这项政策的推行是一件很意外的事情,起源于一个贵妇曾经闲谈的跟长孙颖讲过一则趣闻。大约是城中的工坊招收女工,一个家贫的妇女想要自己去打工赚钱去养活襁褓中的孩子和自己,结果却被婆婆和丈夫以不体面为名禁止,硬是扣着她的户籍不许去。于是最后在好吃懒做的婆婆和酒鬼丈夫的拖后腿下,找不到生路的妇人不得不抱着孩子投了井。

说者无心,不过是感慨那等人家如何愚昧,妇人如何命苦而已,长孙颖听着却心有所动。对于很多女人来说,你帮助她们其实并不需要给她们什么金银,只要给予她们一个工作的权力,给她们一个能用自己劳动养活自己的机会,就已经是最大的帮助了。

所以她建议李治对于长安城里雇佣女工的条件放宽点,不要她们出示户籍。因为户籍一般都是男人持有,若是她们的丈夫婆婆刻意刁难,她们根本无法自食其力。

当然这个举动在当时也引起非议,因为政府一向重农抑工,别说女人了,就是男人出来打工,也要户籍证明,保长做保等一系列证明,否则滥收人工的店家被抓住会受重罚。因此给予女人这种优待显然是大大不妥,甚至有人直接反驳,若这些女人是心怀不轨之徒该如何是好。长孙颖对此直接在屏风后面反驳,“若是官府的衙役和负责城防安全的金吾卫们连着一些女人都制不住,那养这些饭桶何用!”

男人们在女人们面前,大抵都是要些面子的。虽然皇帝与大臣们议事,皇妃躲在屏风后面偷听有些不合理法,但是皇帝本人装睁眼瞎,大臣也就只能捏着鼻子认了。况且男人们也觉得一群小女子的确造不了反,不过是求口饭吃的问题,又不是什么关于国计民生的大事,于是这件事情就在不了了之的情况下解决了。朝廷并不出引导性的条例鼓励女人们去打工,但是在面临举报有店家违法雇佣女工的情况下判此无罪,这等于间接告诉各个需要人手的地方,你们自己去雇佣吧。

长孙颖做过这件事后就忘了,倒是李治兴致勃勃的告诉她,因为这条不成文的规定,民间溺死女婴状况大大减少。

长孙颖没想到,有天她也会跟商鞅一样,享受自己政策所带来的后果。不过商鞅当时是因为严格要求户籍而导致他投店无处住,而自己则是因为不苛求户籍而得一安身之地。

皇宫里的风云变幻并未波及到民间,除了街道上的御道快马比往常多了些,达官显贵们居住的坊市肃杀了些之外,正常百姓的生活并没有受到很大影响。至少与着皇宫几街之隔的坊市里,百姓们仍然安静和忙碌的工作着,长孙颖在其中,新奇而认真的感受着一切。

这个城市对她来说很陌生,却又很熟悉。

说陌生是因为她从未在此生活,说熟悉则是因为这里有好多政策,是她直接或者间接造成的。

她从未住过长安城,但是她知道长安城的坊市规划,交通系统,排水系统,巡逻时间和班次……这么多年,她一直用自己的思想在渗透给李治,有意无意的改造着这个城市的一切……

幸好,自己还有这些。

长安城对于她而言,是一个巨大的惊喜,用另外一种方式提醒了她关于她这么多年的存在问题。她的价值,并不只是跟一个男人要生要死,并不是全部寄托到了一个男人的喜怒哀乐身上。

她来到过这个世界,努力的活过,认真的拼搏过,出身并非她所能选,命运并非她所能操控,人心并非她所能操纵,但她并未辜负岁月。

她庆幸自己这么多年的“多事”,她如今看着这座城市的运转,觉得自己的伤口得到了抚慰。这种感觉,大约就类似爱情婚姻一塌糊涂的女人偶然发现了自己在事业上的价值,从而肯定了自己的人生,又重新燃起了活下去的勇气那样吧……

长孙颖在长安城住了十天,加上她在路上和乡村的那五天,将近半个月的时间,终于等待了她想要的结果。

李治回京了。

因为前方战报有意的被隐瞒,所以直到御驾回来的前一天,人们才知道高句丽被灭国,朝廷大获全胜的消息。至于陛下受刺杀性命垂危的谣言,在李治亲自骑马出现在队伍中时就已经不攻自破了。

“太好了,太好了,陛下没事!公主也没事!”刘绣在人群中看到了被簇拥的父女俩,拉着长孙颖激动的不能自已,恨不得当下就冲出去,结果却只换来长孙颖的一个点头,“看到他们没事,我就都放心了。”

“您,您难道不打算回去?”刘绣看着长孙颖在欢乐的人群中格外淡定的脸,满腔喜悦顿时荡然无存。

“贵妃已经死了,你难道不知道吗?”长孙颖笑了笑,让她看看自己身上的素服,“我们还在为她服孝呢。”

“可是,那是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